很難想像一個學美術的人會走向作生態紀錄片的觀察者、執行者。更沒想到他會花了12年的時間,去拍攝一位將一生奉獻給台灣獼猴的動物學家吳海音博士,以及他所鍾愛的台灣獼猴,長期紀錄著台灣生態之美。
台灣獼猴與栗背林鴝這兩支片子,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劉燕明老師的作品,片子的攝影技巧、配樂、旁白、解說都很棒,我好喜歡!
據劉燕明老師說製作影片如果跟研究人員合作,拍出來的東西會比較特別,因為彼此的掌握會比較好,比如說研究人員會提供一些動物出沒的地點,或是動物出現的時間……。(不過,不見得拍每一個動物都會有研究者參與,所以可能會不知道怎麼拍,時間掌握拿捏不好,浪費時間、金錢、精力是常有的事。)當片子拍完之後,會請相關的專家做建議,或者稿子寫完後請專家檢查校稿。其中最為有趣的是,據劉燕明老師說在拍攝自然生態片的過程中,也許得偽裝、建蔽體、住樹屋,就為了捕捉野生生物牠完整、自然、不被干擾的生活畫面及其點點滴滴,為此他曾在樹屋上住了將近30天吃喝拉灑均未曾離開過樹屋,真是奇葩!也許愈接近自然生態,人也會愈原始、愈自然、愈快樂吧!
Anyway 在與劉燕明老師互動式交談過後,我對拍攝拍攝野生動物起了極大的好奇與興趣,也許哪一天我會這樣的介紹:劉燕明老師是我的舊識,他是台灣執著於生態紀錄影片的攝影師、導演……。雖然我知道製作紀錄片需要龐大的經費贊助,否則沒有經費就沒有市場,更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紀錄片~~~。(無奈!)
2005年4月27日 星期三
台灣獼猴、栗背林鴝與劉燕明
影片欣賞:黑澤明『電車狂』
黑澤明( Akira Kurosawa ,1910~1998)
黑澤明,1970年拍攝的「電車狂」是描述貧民窟裡生活的點點滴滴。這是一部充滿著悲戚、沉黑、悽涼的感覺,黑的很徹底的電影。黑澤民,處理電影的手法個人認為很是細膩,輕描淡寫給人頗大的想像空間。
看過「電車狂」之後產生難以言喻巨大的震撼,因為在本片中看到生活在貧民窟裡的居民,過著沒有未來、沒有希望,看不到雨過天青;艷陽高照,更別想春風拂臉的幸福,只能藉由無邊的想像,去完成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完成且荒謬的夢想,小乞兒悲涼的命運,是五味陳雜的黑,他的懂事、乖巧與貼心是繽紛亮麗的催淚彈,如果說這部影片中還有智者,我想大概就是那位不願承認偷兒曾造訪他家的老者吧! 至於那位電車狂,導演黑澤明仍然以他習慣的反差、對比、衝突手法來詮釋,刻劃著小墟裡「隨遇而安」的禪意頗為高明。如果片名是為『沒有春天的小墟』也許會更貼切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